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BB视讯·(中国)集团-官网|电信诈骗进入“5.0”时代 沪前两月被骗金额上升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8:28    次浏览

作为侵犯公民财产权利最严重的犯罪类型,电信诈骗已经成为城市公害。记者今天从上海警方获悉:今年1月1日至2月25日,全市接报电信诈骗案件444起,同比上升76.9%。其中既遂案件419起,同比上升89.6%,涉案金额7132.1万元,同比上升12.6倍!两案被骗超千万元据警方介绍,2014年,全市共侦破电信诈骗案件2840起,同比上升1.6%;抓获犯罪嫌疑人1221名,同比上升42.8%。今年1月1日至2月25日,全市共侦破电信诈骗案件208起,同比上升1.5%;抓获犯罪嫌疑人118名,同比上升20.4%。破案数、抓获犯罪嫌疑人数都在提升,但电信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在警方通报的7000多万元涉案金额中,有两起数额特别巨大:一起发生在闵行区莘光地区,被害人是一个外籍华裔,她从去年10月9日接到诈骗电话开始到今年2月4日,陆续转账50万元人民币、411万美元。另一起案件发生在青浦,被害人是中国香港籍,她从去年8月22日至今年1月20日,陆续转账1482万元。民警事后回访时发现,两个被害人都听说过电信诈骗,但就是没想到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计短信暗藏手机木马据介绍,从2003年开始至今12年,电信诈骗的手法随人们通讯习惯的改变而改变,随金融支付手段多样化而更新。从一开始的短信诈骗、刮刮卡中奖诈骗,到利用网页种木马,到利用任意显号透传电话,再到网页和电话混合型诈骗,最后发展到利用移动客户端,电信诈骗已经进入“5.0版本”时代。警方透露,今年1月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与黄浦警方联手破获的假冒移动客服“10086”发送“积分兑换”短信实施诈骗的案件,是目前电信诈骗的最新手法。犯罪分子发送的短信中暗藏手机木马程序下载链接或钓鱼网站链接,诱使被害人点击、安装木马程序或进入钓鱼网站后,犯罪分子可轻易获取被害人的银行卡号、密码及相关验证信息,进而通过支付宝、快钱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套现。防谋划长效打击模式当一起案件按规定启动立案侦查程序,开展侦查的时候,钱已经被转到了境外;当一种电信诈骗手段得到宣传普及的时候,犯罪分子已经变换了花样。为改变这种被动,副市长、市公安局长白少康从去年起,多次召集相关部门,从电信诈骗犯罪涉及的前端、中端、末端入手,谋划长效机制,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海防范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特有模式。据统计,去年通过警银联手,全市共成功防阻电信诈骗案件4539起,避免群众经济损失2亿余元。今年1-3月全市防阻电信诈骗案件841起,避免经济损失3220万元。 难以根治症结何在尽管国家多部委多年来采取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了电信诈骗,但形势并未得到缓解。为何电信诈骗始终难以根治?原因很多,其中,电信诈骗手法的进化始终领先于被动的打击和防范宣传是一个重要因素。对此,防范电信诈骗专家认为,不论犯罪分子的手段如何变化,技术支撑是他们的命门。无奈的是,一些职能部门始终没有积极应对,客观上放任了犯罪。谁是诈骗技术支持?要遏制电信诈骗,首先要搞清电信诈骗的运作模式。从上海近年破获的案件来看,电信诈骗的运作模式一般是:诈骗集团的核心人物在境外幕后组织和操纵整个犯罪实施,其他人员负责以下事项:1.为诈骗窝点搭设网络平台、提供电信服务器以及改号服务;2.发送诈骗短信或拨打诈骗电话,并接听回拨电话;3.赶赴各城市转款、提现,将赃款转至多个不同账户,实施诈骗。由此可以看出,电信诈骗主要依靠两方面的技术支持:电信运营商和银行。虽然这种支撑不可能是主动的,但无论是这些部门对安全监管漏洞的忽视,还是人为设置的种种壁垒给破案追赃带来的客观阻碍,最终都给诈骗团伙实施犯罪、逃避打击提供了可乘之机。谁在分享诈骗收益?201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陈伟才关于电信运营商和商业银行分享电信诈骗13%收益的发言,曾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据业内人士分析,以诈骗100万元为例,骗子通过ATM机取现,ATM机每天最多只能取款2万元,为了快速取款,骗子必须将这100万元拆分转账至50个以上的账户,再分别取现,每张银行卡开卡费用是5元至10元,每次转账和取款都有相应的手续费。此外,一些涉嫌诈骗账户被冻结后,账户上还有不少资金,由于没有抓到犯罪嫌疑人,这些资金实际上由银行在无偿使用。运营商获取的收益主要是通信费用。据业内人士透露,网络改号电话每分钟通话收费1.5元至2元,诈骗团伙在境外通过网络改号电话群拨境内用户,产生大量通信费用分别由运营商以及二三级话务商分享。一些诈骗团伙为逃避打击,每天都更换新的手机卡拨打诈骗电话,这些手机卡绝大多数是外地号码,也会产生大量通信费用。海量手机卡、无线上网卡产生的通信费用,及废卡剩余的话费,都成为运营商分享的诈骗收益。技术防控是否可行?防范电信诈骗专家认为,电信诈骗犯罪分子打的是“概率战”,再完美的防范宣传,也无法穷尽所有人,只有通过电信、银行等相关职能部门研究修改技术流程、提高技术手段,才能根本遏制案件高发,为百姓避免和挽回损失。那么,技术上修改是否可行?众所周知,防范打击电信诈骗的重点,不仅是诈骗发生之后的追踪和抓捕,更是挽救受害人的资金,至少是通过银行账户信息跟踪诈骗人的资金流动并予以锁定。问题在于,即便公安部门根据报案要求银行立即冻结款项,按照银行现有的规定和流程,基本赶不上犯罪分子转钱的速度。有时即使冻结了,成本也高得吓人。本报此前曾报道过长宁警方为冻结一笔赃款,每半年去一次外地,最后出差费用几乎相当于赃款金额。业内人士指出,最好的办法,是银行联手公安部门设定一个专门机构作为中转通道,这个机构直接能够对所有银行快速下达账户冻结指令。在公安部门内部,各地公安机关也能够较快与该机构确认电信诈骗的产生和报案。此外,银行对所有的个人或机构账户的异动,肯定都有监控,电信诈骗的受害人一般是多人,资金转入和转出,都是多批次,并且都体现为短时间单次性资金流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监控难度和监控成本。关键在于银行是否能够严格监控,而不是更多考虑吸收储蓄和流动资金。从通讯上来看,相信不少智能手机用户都曾发现,一些通过改号软件弄出来的尾号为“110”的“法院传票”、“邮局邮件”类诈骗电话,在一些民间软件公司的电话卫士显示中,早已被数百上千人标注为“骚扰电话”,大大减少了智能机用户上当受骗的几率。同样的技术如能用在运营商网络端,将诈骗电话辨识并拦截于拨出之前,肯定能减少大量电信诈骗罪案的发生。要做到这些,从技术上来说其实不难,关键在于态度。问责机制何时完善?业内人士指出,电信诈骗反映出的电信运营和银行安全管理漏洞长期存在,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和问责机制的缺失。央行和工信部近年来一直强调落实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实名制,但不少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并未严格执行。法律专家指出,用户每月6元开通来电显示,与运营商构成了事实上的服务合同,用户因为来电显示被误导受骗,运营商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只有更多的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依法进行诉讼,才能促进运营商和银行规范自身行为,从源头治理电信诈骗。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法律也需要健全。以美国为例,美国治理电信诈骗主要依靠两部法律:《电话消费者保护法》和《控制非自愿色情和推销侵扰法》。两部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向消费者发送与商业营销、产品推广、服务广告有关的垃圾短信。用户只能在两种情况下接受此类手机短信:一是明确表示同意接收;二是这些短信用于紧急情况。此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根据《电话消费者保护法》推出“不接受电话推销名单”服务,全美任何座机和手机用户都可在这项服务的专门网站上免费登记。任何人向使用这项服务的用户发送未经同意的推广短信,都属于非法行为。常见骗术,务必当心电信诈骗手段日趋隐蔽,很多时候难以甄别。本报特别盘点常见电信骗术,遇到以下情况,请务必多留一个心眼。小恩小惠型诈骗分子以中奖送抵用券、iPhone手机或对投诉双倍赔偿等假消息为诱饵,要求被害人支付高额手续费、鉴定费、公证费等。利用被害人爱赚小便宜的欲望实施诈骗。一本正经型犯罪团伙人员假冒电信工作人员、公职人员,用虚假身份获取被害人信任,然后指导被害人开设银行卡、提高信用卡额度,要求转账到安全账户等。现在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显示指定号码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因此即使看到政府部门专属号码、银行官方电话也不可轻信。有疑问最好直接电话跟当事单位、当事人或拨打110咨询真伪。愿者上钩型诈骗分子通过百姓网、58同城网、赶集网或QQ聊天群发布出售二手自行车、代办高额信用卡、贷款等信息,不主动联系被害人,而是广撒网,等着他们找上门。威胁利诱型犯罪团伙人员从互联网等渠道获知被害人身份信息、联系方式、身体状况等,冒充医生、专家、医院财务人员等骗取治疗疾患、购买药品、设备及办理退款的费用。这类诈骗利用被害人恐惧后的不知所措或盲从心理,犯罪金额大。网络搭讪型诈骗分子假意与人谈恋爱,然后以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为由骗取钱款。